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」「若信願堅固,臨終十念一念,亦決得生,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銀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。」與大家共勉。
道證法師在修行上經歷了許多轉折,而這些轉折與磨練也更堅定了她的信願。法師初出家時,拼命念佛,她說:「那時候在拼晝夜二十四小時念佛,一直『拼』的時候,⋯⋯因為我病已經這麼嚴重了,死在眉睫,真的會緊張。我很害怕不能往生,睡覺的時候,都不太敢睡。真的是睡覺都要提高警覺,比以前值班還要緊張。自己生死交關的時候,那種緊張,我也實在不會形容。對佛,願力、信力要是不夠,碰到那個節骨眼,實在很恐怖。」
後來,法師在修行中漸漸體會出,念佛的心態要對,必須以感恩的心,有信願的心來念佛,每一聲佛號都是湧自感恩、歡喜、信願的心,而不是用多少句佛號來跟阿彌陀佛交換往生。
法師提示到:「讀經,要了解佛經的真實意義。不可斷章取義,取幾個重點,在這幾個重點上執著、領會,這很容易產生偏差(誤解佛的真實義)。
如『信願行』,自己偏到『行』去,然後就在那裡計較佛號到底要念幾聲、念幾句,念得很緊張,一點法樂都沒有。然後才又擔心說:『糟糕!我都沒有一心不亂,我是不是不會往生?』結果就是因為『行』不好,以至於連『信』都沒有,這就是偏差。沒有體會到佛真正的意思──佛要你去極樂世界做什麼?你自己為什麼要去極樂?佛為什麼要你去極樂?『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,攝諸眾生。』佛的大慈悲是沒有理由的,只是希望你安樂!只是一心一意要救度你!⋯⋯同樣是信願念佛,如果觀念對了,心態對了,就很輕鬆愉快;否則的話,連念佛這麼舒服的事情都會變成壓力。」
法師仔細研究各種淨土經典,發現玄奘大師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──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的一段經文,闡述了重要的義理,從經文中可見,是由於阿彌陀佛「慈悲加祐」,才「令」臨終的人,心不顛倒,正念分明,隨佛往生。又《悲華經》的經文,對「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」描述得更詳細。這兩段經文,法師曾一再強調指示。
法師也常引用蕅益大師《彌陀要解》的話: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」「若信願堅固,臨終十念一念,亦決得生,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銀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。」與大家共勉。
而法師講述的《毛毛蟲變蝴蝶》,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檢討自己的「信願」。
蕅益大師指出:「往生關鍵,就是信願。」印光大師説:「只要能深信,只要能發願,只要能念佛,無論何人,都可以往生淨土。故説:萬修萬人去。」紫柏大師開示:「然念佛心真不真,勘驗關頭,直在歡喜、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,歷然可辨。大抵真心念佛人,於歡喜、煩惱中,必然念念不間斷,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,歡喜也動他不得。煩惱歡喜,既不能動,死生境上,自然不驚怖。今人念佛,些小喜怒到前,阿彌陀佛,便撇在腦後了,如何能得念佛靈驗。若依我念佛,果能於憎愛關頭,不昧此句阿彌陀佛,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,臨終不得生西方,我舌根必然破爛。你若不依我法行,則念佛無有靈驗,過在汝,與我何干。」
道證法師於《枉死與往生》中説:「如果我們真的願往生極樂,就要依照祖師所説的定義,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檢討我們的「願」是不是真實,檢討我們內心真正的希求是什麼?」又説:「我們既然決定要往生,那麼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,每一件都是考題,都在考驗我們的信心和願力是不是具足了。每一個考試都是重要的關鍵,都在決定我們是往生極樂,還是枉死娑婆。」
法師在病中,經歷種種病苦和折磨,切身體會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救度眾生的悲切,所以她一生最大的悲願,就是弘揚彌陀大願,做阿彌陀佛的廣告員──廣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和好處,幫助眾生念佛,永離眾苦,往生極樂。
也許有人還不了解生命的苦痛,不了解生死掙扎的苦痛,然而阿彌陀佛即已經深深的了解,早為我們設想好了。這一切一切的美好體貼,都是未經請求而給予的,往生極樂世界,並不是我們拜託祂,祂才允許我們去的,而是祂老早就了解到我們所要經歷的苦痛,不忍心我們受苦,自願為我們建立極樂國,祂備受長劫之苦,精進無息,即免費奉送佛果中一切的殊勝莊嚴來給予濁惡的凡夫,只要我們肯回頭、願接受,故鄉風月就呈現在其中,就喝到佛果中甘潤的汁液。受難裡才明白這其中的可貴,就好像在凝凍的冬日裡,雙手捧起一杯熱湯,愈喝愈覺得可貴,愈喝愈覺得感謝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1307474479267520/permalink/6671953756152872/?mibextid=Nif5o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