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人的四種感應四種救度
●有因必果,有感必應,乃天然之理
,種因就得果,這是自然的道理;眾生來感,佛就來應,天然的道理。
●佛感眾生應
彌陀發願是因,屬於「感」;
眾生念佛是果,屬於「應」。
這是源頭,沒有彌陀發願成佛之因,我們現在有沒有佛念哪?
我們就沒有六字名號來念了,對不對?
所以,彌陀發願是因,我們今天念佛是果,
我們念佛就得到結果啦!
彌陀發願是「感」,怎麼叫「感」?
祂讓十方諸佛讚歎祂的名號,感動我們,叫「感」;
我們念佛是「應」,怎麼叫「應」?
我們答應阿彌陀佛,念 「阿彌陀佛」,
願意到西方淨土去,這叫「應」。
彌陀發願說「欲生我國」,你要來往生;
我們念佛說「願生彼國」,我要去往生。
念佛,就好像阿彌陀佛和我們之間一呼一應的關係。
阿彌陀佛發願是因,屬於感;我們眾生念佛是果,屬於應。
已經「感應道交」啦!沒有感應的話,哪有佛念哪!
●眾生感佛應
第二重因果是:眾生念佛是因,屬於感;彌陀救度是果,屬於應。
阿彌陀佛發願說:「眾生稱念,若不往生,我不成佛!」
我們一念佛,就感了佛的本願,屬於感;
阿彌陀佛就馬上應祂的本願來救度我們,屬於應。
我們今天念佛是因,我們被救度往生是果。
●根本之因
這兩重關係是同時成就的。
雖然是兩重關係,根本上說
是建立在阿彌陀佛的本願「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」方面。
願是佛發的,屬於感;我們念佛,屬於應。
這裡講 「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」,
今天我們念佛的因,還是阿彌陀佛本願裏面有的,
我們這個因,是佛給我們種下來的,
阿彌陀佛如果沒發這個誓願,我們任何人都不會去念。
●四種感應
1) 顯感顯應:
有念佛,亦有明顯感應,自己感覺得到。
明顯地感、明顯地應。
就念佛來講,我們都是「顯感顯應」,
阿彌陀佛發願,是顯感;我們今天念佛,是顯應。
這裡的「顯感顯應」是從眾生的角度講,
念佛有感應,自己感覺得到,念佛明顯,感應也明顯。
2) 顯感冥應:
有念佛,而感應在暗中,自己覺察不到。
3) 冥感顯應:
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,現在雖沒念,
而遇事逢緣,明顯感覺彌陀加被。
他因為這個原因,就開始信佛念佛。
4) 冥感冥應:
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,現在雖沒念,
而遇事逢緣,暗中蒙受彌陀加被。
我們學佛念佛的人,很多事情事後想起來,
好像有佛菩薩的加持一樣,「怎麼這麼巧妙呢?」
當時感覺不到,過後想起來確實如此,這叫「冥應」,潛在的。
眾生根性、業緣各異,因此佛之應機亦自不同。
感應是佛來應眾生,自然也就顯現不同的種類。
故不論顯應冥應,皆是佛之方便,
以此引導眾生藉境發心,趨入菩提,使其徹底離苦得樂。
佛法不是以感應為目標,感應是佛法教導眾生的一個方便,
叫做「借境發心」,借著感應的境界,讓你發起信仰佛的心,
引導你往生成佛,最終徹底離苦得樂。
●四種救度
1) 順度:求疾得痊,所求遂意。
2) 逆度:求壽反夭,所求不遂。
3) 顯度:因念佛故,或得彌陀現身,聖眾垂護。
4) 隱度:因念佛故,或得人事湊合,機緣相助。
能知以上感應之理,則理明信深,
即使遇到任何惡緣逆境,也能當下了然無惑,而生歡喜感恩之心。
雖然感應是因果之事相,但佛教不以感應為目的,
乃以此感應之事相,知佛說之真實,
而起信心、念彌陀、生極樂。
【感應不可執著,不可妄求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0287109674/posts/pfbid0Hyq4y18vRw5i91fdJSN6HX4N6LD7xjQo1focFTpg6pAVSVwPoDixNU9RVVP9va1dl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