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就像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修行人每天都在與自己的宿生惡習作拉鋸戰,自覺力、省察力稍一薄弱,道心就退轉了。好比在逆流中,掌舵的稍一鬆手,船就被大水沖蕩得不知所向。
而印光大師的偈語:
「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
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」,
給修淨業的人
指出「了生死」的捷徑。
求消災免難,
健康長壽和求世間福報,
都是學佛的副產品,
只要認真持戒、念佛,
必定能得到。
學佛的目標是
真正為「了脫生死」這件大事,
如同海上度船,
先要將總目標確定下來,
才不會盲目地行駛。
修行也是如此,
盲目苦行連自利的功能都沒有,
更妄談利他的功效。
接下來第二句「發菩提心」,
談到利他的願行,
更是大乘學佛人的動力,
也是念佛法門的關鍵。
如果唯求自己往生,不管別人。
將念佛法門修成小乘法。
阿彌陀佛不為名利,
捨己為人,度化眾生。
巨大的動力來源於菩提心。
菩提心是自覺覺他、自利利他的心,
也是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的心。
印光大師對菩提心作了一個譬喻:
「此心一發,如器受電,如藥加硫。
其力甚大,而且迅速。
其消業障,增福慧,
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。」
可見,菩提心的威力巨大,
所積集的善根福德迅速廣大,
不是人天小福德可以相比擬。
念佛求生淨土的願望背後,
實以「上求佛道,見佛聞法;
乘願再來,普度有緣」
為終極目標,往生淨土好比去深造,
省庵大師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說:
「什麼叫做多善根?
莫過於發菩提心,只要發了菩提心,
就超過你歷劫修行的功德。」
但作為一個末法時代的生死凡夫,
一個自已的生死大事還未辦成的人,
如何去度化眾生,
好比自己還沉溺大海中,
如何去救他人出脫苦海。
因此,淨土行人要發廣大菩提心,
雖行似小乘,而此心深廣,
念佛迴向的範圍亦廣大。
第三,由自利「真為生死」
與利他的「發菩提心」結合起來,
我們才會「老實念佛」。
老實念佛可用下面三條對照:
1、不懷疑:
淨土法門易行難信,
易行指三歲兒童都能念;
難信指阿羅漢還不信。
因此,我們要信釋迦佛決無妄語;
信彌陀佛決無虛願;
信那些往生事蹟是真人真事。
信念佛是因,往生是果。
2、不夾雜:
所謂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
有人認為提倡
「一句佛號,一部經」,
是不是不需要
「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」呢?
其實,「深入經藏」
不能單純地理解為「博覽群書」,
而是要「解如來真實義」,
方能「智慧如海」;
修學佛法不同於研究世間學問,
要廣學多聞,
往往一經通,一切經通,
佛法是「心地法門」,
所謂一句佛號,包括三藏十二部。
與世間向外馳求、
分門別類的科學完全不同。
但上述解釋並不排斥博覽群經,
這與每個人的根性,
和各自修學的因緣不同有關,
不要誤解了祖師的開示。
3、不間斷:
俗話說「三天打漁,兩天曬網」,
就是間斷。
我們要想今生了生死,出輪迴,
不下番死功夫是不行的。
我們的執取妄想的習氣很嚴重,
超出我們的想像,
更何況凡夫並未悟到真性,
若在臨終前
沒有培植一個強大的
「念佛往生」的正念,
多數只能跟著妄念輪轉。
要做到「不間斷」,
剛開始應該製訂一個定課,
每天必須保證一個念佛的量,
好比一個人一日三餐,
不可過飽,不可過饑,
這就是定時定量,
我們在沒有養成念佛的習慣前,
打妄想,從無始劫來
是我們凡夫最習慣的事情。
至於行、住、坐、臥,
隨緣默念,是輔助功夫。
四、「求生淨土」是了生死,
最容易、最可靠的方法,
佛說一切法門,都可以了生死。
但在修行的難易上,有很大差別。
印祖說:
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了生死。
念佛法門,兼仗佛力了生死。」
有些人說自己本來是佛,
何須念佛?
心淨則國土淨,
何必再求生淨土呢?
從理體上,
眾生都有佛性,都能成佛;
境由心生,心淨土淨,
關鍵是凡夫的心清淨不了,
從事相上講,凡夫妄想紛飛,
與清淨的佛相差天淵之別。
因此印祖開示說
仗佛力往生,比下一輩子
我們靠自己投生為人還要容易,
關鍵是自己相不相信,願不願意。
根據印祖的四句偈,我們確定了
「真為生死」的目標,
乘上了「求生西方」的彌陀大願船,
加足了「發菩提心」的燃料,
接下來就要看
我們是否「老實念佛」,
在我們無始劫的業力汪洋中,
逆水行舟了。
http://m.fodizi.tw/qt/qita/13861.html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6799663502/posts/3168906523345972/
修行就像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修行人每天都在與自己的宿生惡習作拉鋸戰,自覺力、省察力稍一薄弱,道心就退轉了。好比在逆流中,掌舵的稍一鬆手,船就被大水沖蕩得不知所向。